原本為期兩年的「工作假期」(working holiday) 變了在長駐在英國工作,皆因享受離家很遠的感覺。

有時候與家人相距遠一點,大家的關係反而會近一點。


Friday, 31 July 2009

甚麼也住一下


來到佛羅倫斯,入住的是在 Piazza Michelangelo 旁的露營營地。

選這裡皆因價錢較便宜 (13.5 歐羅一晚),雖然距離市中心遠一點,大約 5 分鐘車程,但營地所在能俯瞰整個佛羅倫斯,很多遊客專程前往 Piazza Michelangelo 居高臨下拍照留念,又便宜風景又好應該值得一住吧。

我沒有露營裝備,所以不能搭帳幕來個真露營 (如果可以的話倒可省下不少住宿費)。營地同時提供大型帳篷,內裡可擺放一張單人床及一張碌架床,不過除了床單被鋪和每人一支床頭小燈外,帳篷內甚麼設施都沒有,如廁洗澡要走到在營地中央的廁所和浴室,甚至連為電器充電也要在廁所內進行。

我倒覺得沒所謂,就當是一種體驗吧。

Thursday, 30 July 2009

到梵諦岡朝聖

雖然不是天主教徒,但人在羅馬總不能不到訪梵諦岡 -- 天主教權力核心所在。

梵諦岡位於意大利國境, 嚴格來說更是在其首都羅馬的城牆之內,但因它在宗教上有特殊地位,而天主教以至教宗都對歐洲政治有重大影響,所以它位處意大利卻並非意大利一部分,是世界上最細小的獨立國家。

由於梵諦岡是教宗居住的地方,保安十分嚴密,所以普通人只能到聖彼德大教堂和梵諦岡博物館參觀,其餘地方一一由警衛把守,閒人不得擅進。

久聞聖彼德大教當之名,在外面看感覺不算太震撼。或者是因為歐洲的教堂比香港的 7‧11 加 Circle-K 還要多,小有小的精緻,大有大的氣勢,看來了審美標準相對提高。

反而教堂外的廣場佔地極廣,增添了教堂的氣派。可惜天氣過分炎熱,叫人無法駐足細賞,只想快快隨著排隊的人龍走進教堂內去。

教堂內的藝術品多得叫人眼花撩亂,無數的教宗或聖人塑像、祭壇、馬賽克壁畫,令整座教堂的內部幾乎無一吋空白,連在大理石柱旁的擴音器都被漆成跟石柱相同紋理的顏色,叫人嘆為觀止。

付了 5 歐羅進入教堂最高的圓頂參觀,走二百多級樓梯就可以近距離欣賞到圓頂內圍的馬賽克壁畫,更可以從圓頂上俯瞰教堂內的遊人。

假如想省點腳骨力的話,可以多付 2 歐羅,即可以乘電梯直達。不過電梯到此為止,想到圓頂最高的部分從外圍看整個梵諦岡和羅馬城,無論付了多少錢還是要再多走 320 級樓梯,梯間還要十分狹窄,大家走完了都汗流浹背,偏偏露台上無遮無掩又正值烈日當空,那份熱真是挑戰人體極限。

但換來那份風光還是值得的... 那可是 360 度全市景致!

離開教堂前還參觀了已故教宗們的墳墓,他們都長眠於教堂底部的墓室,數年前才去世、在位二十多年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墓前更有不少人掉下祈禱紙,亦有信徒跪下禱告,教宗對天主教徒的影響力真的不少!

本來沒打算到梵諦岡博物館參觀,因入場費要 14 歐羅,很昂貴啊~ 況且我其實不是個那麼「藝術」的人... 看過了聖彼德大教堂已到了一天攝取的藝術氣息水平,但隨著人潮往博物館方向走去,最後竟然被室內傳來的冷氣吸引了進去!實在是太熱了...

最想看的是在 Sistine Chapel 天花的壁畫,中學時上歷史課學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們及其作品,Michelangelo 這幾幅包括《最後審判》在內的壁畫可算是當中代表作,由構思起稿至最後完成所牽涉的時間和人力物力,更叫人不得不細看這幾幅神來之筆。

看到了我卻有點失望... 我以為單是最中間那幅《Creation of the World》就已經有整個教堂天花那麼大呀!是我太無知嗎?

在小小的梵諦岡花了六個多小時,疲乏~

Wednesday, 29 July 2009

羅馬:血濺鬥獸場


雖然未到過羅馬鬥獸場之前,已從很多照片及電影等資料看過其外觀,但親身看到這座宏偉的遺跡,我還是感到不枉付了入場費進內一看。

即使很多結構已遭年日風霜侵蝕倒塌,但仍能看到它在古羅馬時期這建築物的完工簡直是奇蹟。在沒起重機的年代,要犧牲掉多少奴隸的性命才換來這成果?

導遊說在鬥獸場中央原搭著木台,木台上鋪滿了沙 -- 因為那是收集血液的最好方法 -- 每次人和人或人和猛獸決鬥後,工作人員就會剷掉吸滿了血液的髒沙,再鋪上新的,為另一場生死鬥做準備。

這些沙或許還沾上了賠上性命的奴隸的汗血。

參加這些決鬥不止是成王敗寇,還是一戰定生死,因為無論是人是獸,皆是兩個只能活一個,不殺掉對方別奢想離開戰場。

縱然血腥,還是有人爭先恐後踏上這舞台,甚至上學校去學習殺人、或被殺。因為在古羅馬年代成為勇士 (gladiator) 是奴隸或貧窮子弟的唯一出路,只要殺的人或獸夠多,他想要甚麼錢財權力都可以。

人不顧一切只求生存我明白,我只是不理解怎樣會有人熱衷於看這樣殘忍的「表演」。

那時候在場內的觀眾可是坐無虛席。

註:我因想省卻排隊的時間,為免在烈日下曝曬,所以付了 20 歐羅參加了導賞團,當中包括 12 歐羅入場費 (包括鬥獸場及 Roman Forum) 及 8 歐羅導遊費。其實那條人龍看來雖長,實際上卻應該不用等太久 (20-30 分鐘少不免),進場後再付大約 6 歐羅借用手提導賞機,參觀步伐可以自己掌握,也能省回一角幾毫。

Monday, 27 July 2009

撿了個大便宜



離開 Split 後目的地是位於意大利的 Ancona。這小城市沒甚麼特別之處,只是我發現由 Split 可以乘渡輪到這裡,而我又可以在此地展開我的巴士之旅,心想乘遍海、陸、空交通工具的主意不錯,於是著手搜尋渡輪票價資料。

最後讓我找到 20 歐羅單程的網上優惠價,本以為超級便宜的價錢只能坐甲板或飛機式坐椅 ( 原價分別為 48 及 55 歐羅 ),但雙手過分空閒的我左點右點,竟然發現用 20 歐羅的價錢竟然可以點選房間,還要是除了最高級的 VIP 房間外甚麼房種也可以選,立即找來渡輪的平面圖,找那種房間最超值。

有看過《鐵達尼號》的人都知道郵輪上愈接近船底的樓層愈是級下等人住,那些房間又沒窗戶又接近機房,貴族們都是住在接近甲板的樓層。本著這個原則我選了原價須 119 歐羅的兩人房,而我只需付少於五分之一的價錢,這可算是我這個慳妹和格價專家的代表作。

被編配跟我同房的是個加拿大籍小妹,她跟大部分人一樣在碼頭旁的售票於買票,付的是 50 歐羅單程的「宣傳價」。大家交換消息之後當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愁,不過樂天的她說既然她已得到半價優惠,已經算不錯,下次記得先上網查看有沒有特別優惠好了。

互聯網這麼方便,有時真的要擅用一下!

註:我乘的是 Blue Line Ferry ( www.blueline-ferries.com ),另外還有多間船公司開辦歐洲各國沿海城市航線,包括來往意大利、希臘、克羅地亞等不同城市,票價亦有差別。

Sunday, 26 July 2009

Split -- 新晉度假勝地


很喜歡 Split 這個地方。

其實它有點「太遊客」,但大海和陽光為它加了不少分數。

這是我移居倫敦後第一次在熾熱的陽光下看到大海。不再是雨天、陰天、冬天下的某個海港,是真正的度假感覺。

還有我最愛的海灘。

雖然只是細小的石灘或人工以石屎築長堤加長的沙灘,但又藍又清的海水勝過一切,這裡的海水是清澈得令人覺得可以飲的 ( 當然我知道海水飲不得 ),而且物價比歐洲大部分國家都便宜,難怪吸引了不少歐洲人來度假。

其實 Split 主要的商業活動只集中在皇宮區 ( Dioklecijanova Palace ) 一帶,一個上午可以走完,想過一個「充實」的假期不太容易。但誰說假期一定要密鋪時間表呢?

我選擇了過一個懶洋洋的周末,無所事事地閒逛,花數小時在海灘聽音樂曬太陽,甚麼都沒做又過了一天。看似無聊,卻令我有想再次到訪的感覺。

或者是我太需要這份放鬆的心情吧。

Friday, 24 July 2009

克羅地亞國家公園 -- 捕捉不住的美


在克羅地亞 Plivice 國家公園的營地小木屋迎接早晨,鬧鐘竟然由狗吠聲和公雞啼充當,還以為自己住進了鄉郊小農莊。

國家公園遊人很多,除了像我們這樣的聯合國旅行團,還有歐洲旅客 ( 以德國人為主 )、無數日本旅行團 ( 以上了年紀的耆英為主 ),當然也少不了克羅地亞家庭。

這個國家公園佔地雖然大,但走起來十分經鬆,一般老少都能應付,而且園內亦設有橫水渡及穿梭巴士,省卻了遊人不少「腳骨力」,沿途風光卻十分怡人,特別在炎熱的夏天,邊走邊欣賞園內無數的湖泊和瀑布,不用跳下水去暢泳已令人感到一絲絲涼意。

遊人都在盡力地拍照,大概是想將大自然的美定格。我卻發現照片拍得再好,留住的風光都難以跟親眼目睹、伴著湖面的波紋或流水聲甚至是瀑布飛濺的水珠合起上來那份威力。( 又或者是我功力未夠吧~ )

又發現眾人很喜歡跟大自然「合照」,大大的頭旁邊有個小小的瀑布,真的不知是看人好還是看瀑布好... 「到此一遊」真的如此重要嗎?

說到底這裡一定是攝影發燒友的勝地,題材太多了!

話說回來,即使照片拍得不好,它們也會是回憶召喚的有效輔助品。多拍也無妨吧...

Thursday, 23 July 2009

克羅地亞 -- 還不算文明


參加了一個實際上只有兩天的三天團 ( 因最後一天自由活動 ),由布達佩斯出發,驅車前往克羅地亞的 Plitvice,先到戰爭博物館,再在國家公園內住宿一晚,翌日上午遊國家公園,再前往南岸海港 Split。

過境前導遊 Gary 煞有介事地叫我們載上安全帶、太陽眼鏡及帽子除下、車上窗簾全開、有任何酒精類飲品的話要藏好,令大家緊張了一陣子。

雖然說近年克羅地亞已開放了很多,但這個早年還是戰火連天的前南斯拉夫一部分國土,仍然保留了一點點落後政府的陋習...

話說大家乖乖地在旅遊巴上等取回證件,等了奇久,也不知是兩地邊境職員溝通有問題還是有人擺架子,好不容易終於等到克羅地亞方面的職員發還大家的護照,我看到司機 Owen 向職員遞上了兩罐冰凍啤酒。送的十分順手,收的也非常理所當然,明顯這樣的情況時有發生。

在克羅地亞旅遊局的官方網頁上,給遊客的資訊是遇上麻煩可以向警方甚至是軍人求助,因為有關部隊的紀律十分良好云云。

但看到邊境職員若無奇事地收受利益,雖然我們沒所求亦沒有得到任何方便,我也十分懷疑其他政府職員的辦事宗旨是怎樣囉!

Wednesday, 22 July 2009

東歐第一站:布達佩斯


對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印象... 非常熱。

雖然正式展開歐洲之旅按道理應該十分興奮,但數天以來匆忙和緊張已佔據了身心,擺脫了所有瑣事後只想放鬆一下,加上天氣炎熱令人變得慵懶,在這城市的時間我比一般遊客來得更悠閒。

縱然如此我也走訪了不了名勝,英雄廣場、漁人城堡 ( 上圖 ) 、橫跨多惱河的鏈子橋等都一一看過,也遠觀了國會大樓,又進了國家歌劇院參觀。不說不知,原來布達佩斯歌劇院就是 Madonna 主演電影《Evita》中取景的地方,不知道在這裡欣賞歌劇的感覺又會怎樣?

導遊說最頂層觀眾席的票價最便宜,不過坐在那裡舞台上發生甚麼事完全看不到,但就音效來說那卻是最佳位置... 視覺還是聽覺享受要作出平衡,當中又有金錢掛勾,真是很難取捨!

布達佩斯是美,但未有令我驚艷的感覺。遺憾地是沒去浴場 ( bath ) 來個浸浴鬆弛一下,或許這就是我將來再到訪這裡的理由。

Saturday, 4 July 2009

威爾斯首府卡地夫



趁不用上班乘三個小時火車到威爾斯的首府卡地夫 ( Cardiff ) 一遊,過了一個悠閒又沒牽掛的周末。

卡地夫是個細小的城市,但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。在這裡建了威爾斯的國會大樓,也有頗具規模的文化表演場地 Millennium Center,當然少不了各式餐廳、酒吧和購物商場,對「城市人」來說是個度周末的理想地方。

花 3 英鎊乘「水上巴士」沿河畔直到 Cardiff Bay,沿途看到很多天鵝。本來在海灣附近的河水都是流進大海,Cardiff Bay 應該是個鹹淡水交界的地方,但因為海灣風浪太大,政府在沿岸建了一度長堤,將海灣變成了一個淡水湖,因此天鵝可以在此自由暢泳覓食。

在海灣旁的 Millennium Center 和新國會大樓都是很前衛的建築物。前者正面全是金屬,背面全是木材;後者是個全透明,中間是全木製很有流線感的支柱及天花,不知道的話還以為是甚麼美術館或建築博物館。

遊客可以自由進入新國會大樓參觀,有會議進行時更可在觀眾席旁聽。我告訴朋友在香港公眾也可以旁聽立法會會議,朋友說英國國會也是近年才開始作現場轉播,看來香港在這方面十分先進呢!

卡地夫是沿海城市,威爾斯的捕魚業也已發展了很久,來到這裡當然要品嚐一下海鮮。晚餐我選的是 sea bass ( 中文好像是海鱸魚 ),拌著新薯仔,好吃啊!吃主菜前又喝了一杯由橙汁調和香檳的雞尾酒 ( 愛香檳的朋友一定會說「這麼浪費呀!」,我也認同~ ),朋友說那是他父母每年聖誕節早上都會喝上的飲品,他說或者是因為喝香檳當早餐令人太有罪疚感,加點橙汁好像健康一點喎!

在這裡還有一個在市中心的城堡,走走看看也用去了兩小時。來到威爾斯沒機會去沙灘或看點郊外風景,在這個城堡逛一下也算是望梅止渴。

在威爾斯英語和威爾斯語 ( Walsh ) 同樣是法定語言,所有指示牌和官方文件都是雙語,要考上政府或傳媒工作也要通過威爾斯語測試。不過在卡地夫人人都是說英語,所以我沒機會聽到很多怪異的語言呢... 如果要數美中不足的話應該是這一點吧~